消费性产品经理漫谈—产品概念筛选之定性分析

       “许多公司发现,他们在产品开发上的成功来自于一连串小的胜利,而不是来自一时的重大收获,这样的成功,需要持续不断地涌出可供评估是否具有商业化潜力的新产品电子,而这些点应该是构成整体产品策略的重要部分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—— Linda Gorchels 《产品经理的第二本书》

        产品的概念的产生和筛选策略应该像是一个漏斗,很多概念从口部流入,中间一些不可行的被剔除掉,最后出来的就变成成功的新产品,如下图所示,

图片

产品开发漏斗

        产品概念的提出有很多的途径,比如说内部人员的脑力激荡,过去的成功和失败经验,产品投诉,客户研究,竞争产品的benchmark等等,收集到这些产品的概念之后,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概念的筛选,有些可以请教技术专家,如果目前技术上不可行,或者实现起来成本比较高,或者超出组织的能力范围,都是可以显而易见筛选掉的,但是有些概念看上去可行,但是不知道消费者的市场反馈如何,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产品概念的定性或者定量分析,这里先介绍定性分析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产品概念进行初步定性分析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因为后续的产品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,在前期花点小钱,筛选出有潜力的概念,是一般公司常见的做法。定性分析通常采用焦点小组(focus group)的方式,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挑出访谈的人员,这个标准可以是年龄,收入,性别,职业等等,在座谈会上展示产品的概念,可以是渲染图或者是prototype,然后请访谈人员对此概念发表一下想法比如优缺点,有没有兴趣购买等等。访谈结束后再由相关人员总结出比较受欢迎的概念,需要改进的地方。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焦点小组的方式因为样本数量较小,所以结果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,只能提供一些insights。

        下面这张图片显示了一个厨盆配件的定性分析,列出了优缺点、需要改进的地方,在下方还附加了一些访谈人员对此概念的评论。

图片

因此总体来说,定性分析适用于产品开发初期大量概念的快速筛选,基于大多数访谈人员对这个概念的看法(好的或是坏的);缺点就是比较依赖访谈人员的个人观点和背景,样本数量小,有可能会漏掉有潜力的概念。